金鑫 刀意笔意合一自然游走在书画印之间
栏目:刻绘 发布时间:2024-10-12

  如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篆刻热算起,当代篆刻已走过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四十年的时间,我们的国家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篆刻艺术而言也足可以概括出其发展的趋势及其坐标。当代篆刻,在篆刻热以来第一代印坛大纛的开辟下,以及一大批六十年代左右出生的印家进一步探究和升华,大概呈现出向古鉨印式探索的方向发展;而此之外,对印宗秦汉思想的践行者和以王福庵、赵叔孺、陈巨来为代表的流派余绪占据着半壁江山。当代青年印人基本朝着这三条路线继续前行。

  同门金鑫兄也不外乎从这三条线路上游走探索。但金鑫兄基本以古鉨印式为主线,行途中还时常眺望一下其他两条路线上的风景。其拟古鉨印作品的入印文字以两周金文为根基,化金文之浑穆为简净,端庄静雅,如“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祭则鬼享之”等印;金文之外还时常将战国玺印、简帛、砖瓦文字熔冶其内,化简帛砖瓦文字之烂漫为整饬,“行满天下无怨恶”“养则致其乐”是也。在刀法上以比较稳妥的双刀冲刀法刻就,一去一回,少有复刀,这种刀法为其严整的文字架构提供了保障,或可以说是前提。而入印文字和刀法又决定了其整个印面空间的端庄肃穆,不落扭捏造作之态。整体观金鑫兄的印作瘦硬坚挺见风骨,显现出一股冷峻之气。孙过庭论书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如金鑫兄在骨气之外增些遒润,或有另一番韵致。也许金鑫兄早已嗅觉到这一点,其在点画上多用残破、石花来增加线质和印面的斑驳感,藉此以出印面生气。

  相比于对古鉨的执着,金鑫兄对汉印和圆朱文印的尝试则少得多。但即使是尝试也足以看出其在篆刻上的功底和才华。其拟汉印式多以玉印为主,空间匀整而不失活脱,线质挺拔洁净而又不失苍涩,朴朴如汉人来。其拟圆朱文作品也应该是上追于汉人,而没有表现出流派印所带来的积习。金鑫兄多样的艺术面貌,可以说不能算作驳杂旁骛,其还是在个人审美理想之上进行的融会贯通,这种融会还是统摄于个人内在性情气质之内,最后得以风格的统一。

  “印从书出”理论的提出为清代篆刻带来一片生机,影响直至今日。但在文人篆刻萌发之初,一些有识之士早已发出书法之于篆刻不可分离的呼声。董其昌言:“精于书法者,用笔如用刀,精于兵法者,用刀如用笔,篆刻则兼之。落笔、用刀,合则双美,离则两伤。”朱简的“刀法者,传笔法者也。”等等。金鑫兄在篆刻之外勤修书法,其尝作金文篆书,线质坚净挺劲,铁画银钩,时而加以装饰性点画,与其篆刻互参互证。金鑫兄还喜作章草,其在元明人章草的基础上增加了迟涩,突出了笔墨变化,灵巧中现苍茫与浑厚,别具当代意识。如能使波磔出锋更加沉着,也许会更能动人心弦。

  金鑫兄的才华还远不止于这些。令人惊叹的是他在大学和硕士阶段修的是山水画专业,而又以篆刻专业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自2015年骆芃芃老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筹建起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篆刻艺术博士点,作为仅有的一位篆刻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而金鑫能从报考的几十人中脱颖而出,足见其过人之处。攻读博士的三年,专心治学,时常伴随骆师左右,聆听老师教导。事实上,金鑫也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硕果累累,载誉满满。

  当代篆刻,在前辈印人的开拓之下已呈现出较为明晰的发展方向,接下来的推进青年人应该参与其中,担当起开启未来之门的重任,而不是一直在前辈印人的光环下养尊处优。我想,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而又别具才情的金鑫兄,值得期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网络暴力、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电话: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


本文由:login_意昂3体育·(中国区)官方直营平台提供